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论道
从当代科学角度看老子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描述,以老子《道德经》最为精到。老子将宇宙的本源称为“道”,又称为“无”(与其相对应的是“有”)。这与佛教所说的“空”(与其相对应的是“有”或“色”)是一致的。

《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一定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就不再是符合原貌的“道”;而且,宇宙本源也是无法命名的,一定要给它取个名字,也不是完全确切的“名”。

既然无法用语言表述,那为什么又要用语言去表述呢?这是因为人类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不用语言便难以交流,所以只好用语言表述。但必须意识到,对于抽象的事物,语言的表述只能尽量接近于事物本身,而不可能完全符合事物本身。老子自己就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见《老子》第二十五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也不知道宇宙本源该如何称呼,姑且给它取个名字叫“道”,或者勉强称之为“大”。

语言的表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应当透过语言的表述去领悟其真实的内涵,而不要拘泥于文字。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在其大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份……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是指无形的,不可感知、不可测度、也无法用语言来明确表述的;所谓“形而下”,是指有形的,可以感知、可以测度、可以用语言来明确表述的。所以,对于形而上之“道”的领会,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语言文字,而需要一定的悟性。在探讨宇宙本源这种极性宇宙观问题时,必须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而不能拘泥于文字。

老子是如何表述宇宙本源的呢?《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虽然恍惚,但里面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老子》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当今全球学术界普遍认同物质、能量、信息为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大致可以说,老子所说的“物”,相当于物质性;老子所说的“精”,相当于能量性;老子所说的“信”,相当于信息性;而老子所说的“象”,可以理解为象数,即数理逻辑,也就是指一定的规律性。至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说宇宙本源所蕴涵的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则是指物质性、能量性与信息性三者既不可能严格区别,也不可能彻底分开,是一而含三、三而合一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即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是负载与驾驭的关系,即能量负载信息,信息驾驭能量;物质与信息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物质包含信息,信息隐含于物质;而正是由于物质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性质)不同,才构成物质之间的差异。可见,这三者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有谁能找到单纯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呢?既然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本身都相互交叉、密不可分,那么三者的属性就更加无法截然割裂了。

1/3 1 2 3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