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清兵卫的道家人格论析——电影《黄昏清兵卫》与《道德经》对观
乱世之秋,从京都回来的好友饭沼找到井口,企图说服他到外边闯荡,了解天下大势,说他这样的人才不应埋没在乡下。一向无欲无求的井口不为所动,淡淡的回答:“你太高估我了,我只是平庸之辈”,如时局改变,就不当武士做农民。认为耕田比较适合自己。但井口并非平庸之辈,在替饭沼与甲田丰太郎决斗时,他以一支木棍三两下就将甲田击昏在地,震动全城;“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8章)决斗于井口而言并无杀心,制服甲田即悄声而退,默不声张,只是朋友情义的自然流露而已;在幕府各藩主内哄攻讦、藩主继承人争执剑拔弩张之际,井口被派处决余吾善右卫门,一开始他拒绝出战,说自己常年要照顾幼女、染病的妻子和年迈的老母,为生活所逼,已失去用剑之心。因为用真剑比武,取人性命,须凶猛如兽、冷酷得能豁然舍命;并要求在深山修炼一个月,也许能回复斗心。但被严辞申斥“违抗藩命就是大逆不道,就会即时被革职,赶出藩外”,于是被迫应承下来。井口所拿的是一柄竹刀,一则家传宝刀在妻子葬礼中已卖掉,二则井口虽决意诛杀余,却与他的本性相违,因为“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道德经》第31章) 井口隐忍超脱和谦下无为为他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生命的尊严提供了一种处事之道,因为正如谭峭所言:“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 真正体道者深知世事沧桑、人心幻变以及人外有人、智识无涯,只有以低下平和的心态融入人世,浑然中处,静观察变,处变不惊,待时而动,才能心境澄明,立身稳固。不仅如此,“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67章)谦和守柔、恬淡无心的顺世姿态是积极进取,越众人之上,图强驭人的心理策略;《道德经》反复申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22章)的至道真理。循道顺德的处事心智要求以“道”的自然运行作唯一而终极的依归,抑小我以归大我,引大我以消自我,最终成就无我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境界。天道摄人胜人,而非人制天道胜人;以人伦世事视之,则依道胜己者不争而胜人。这深刻透露了道家渊深海默的生活辩证法。 四、武士悖论的现代意涵及调整 影片和小说对井口清兵卫的塑造在展现隐忍处世的生活智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对武士身份构成挑战和悖论的难题。武士道要求武士以“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为行动守则,但人的社会身份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和场合,这些守则之间难免存在对立,武士精神若被灌输到极致,则意味着应毫无保留为主子或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舍命献身。藤泽作品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一个真正信仰武士道的武士,他如何甘于无条件地为主子及其利益集团舍命献身?是否有两全之策?因此,既能在这个高度体制化的系统内部存活,又能尽力避免成为上头主子的打手或牺牲品的所谓隐剑不发、安贫乐道的中下层武士,就成了藤泽作品发掘武士道时所提取出的人物形象。 这一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悖论和冲突在井口身上得到了集中而激烈的体现,他想顾全家庭,慈爱儿女,赡养老人,迎娶心仪女人,又无法违抗藩命,而接踵而至的天皇战争则直接让他殒命。 生命中充满变数和未知境遇,从武士道的悖论延伸开去,现实的悖论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身心有限性的现实困境遭遇了无法实现的绝对自由,这种有限性也即悖论存在的终极根源。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世不得而知,无法摆脱的命运,就如一堵墙一样横亘在人面前,他称之为边缘处境,其中死亡、苦难、斗争和罪过构成了人的有限性的重要内容,但边缘处境却是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的契机,在被边缘撞回的处境下,被抛回我自身,从而体验到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绝对的可能存在与应该存在到自由。 井口清兵卫的人生历程即是如此,正是因为贫困、丧妻、孩子年幼等家庭困境及外在的乱世动荡种种无法规避的处境才更加显露了一个道家式的人格境界的举重若轻、荣辱不惊、至死方休。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