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反 智 愚 民 吗——读《老》百遍 心灯乍明
3、齐桓公不听管仲临终劝告,用了善讨桓公欢心,又多巧智的竖刁、易牙、开方为大臣,后来招致齐国大乱,失去了齐第一霸主的地位。宦官竖刁为谋权,荐易牙为桓公烹调,桓公说什么都吃过了,只是未吃过人肉,易杀子献了人肉。竖刁还与在齐的卫国公子开方私谋,将卫侯女嫁桓公,桓公得美女而疏政,终致误国。桓公因信诈智,竟自毁了大业,可叹。 4、晋献公想打虢国。大夫荀息献了很多计谋。他用献美女、献珍宝收买了虢的友好邻国虞国之国君,用假道(虞境)灭虢之计灭了虢,又用顺手牵羊计灭了虞。到虞被灭时,虞侯才悟到了唇亡齿寒,因小失大之理。荀息一个诡计,轻轻灭了两国,可恶。 5、公元前527年,楚平王派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建求婚,秦哀公把妹孟赢许给了太子建。嫁来后,楚平王见孟赢娇美动人,动了心。费无忌为讨好平王出鬼主意让平王自留孟赢,将孟的侍女冒孟给了太子建。后太子建得知真相,费无忌又献策杀太建及其师伍奢。伍奢次子伍子胥被逼辗转逃到了吴国,辅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大将打败了楚国。楚平王已死,被挖坟鞭尸。如费无忌不出此“智谋”,也就没有楚国这场大祸。 像这样用智谋乱东周王朝,误诸候之邦的事例,在春秋时何止上百,只要翻阅一下《东周列国志》之第一至八十三国(老子写道德经前这一段)就会深感“智谋误国”何其多矣。作为通晓天文、国事的史官老子,耳闻、目睹这些智诈祸殃,怎能不惊叹:“以智治国,国之贼”;“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联系第38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意思是:所谓先知、智者,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也就开始产生。很明显,老子是把虚华之“智”看着是转向愚昧的“始”。那些智谋祸国的“智者”岂不是十足的蠢蛋麽? 在第33章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就是说:既要知人,又要自知,才叫明智。那些乱政的谋士,他们是能知所讨好的人和所颠覆的人,但不知国人、不知长远;他们能知自己有才能惑人,但不知自己缺德、无远见,只能算作有智谋,不能算是明智,是当反之列。 庄子在《人间世》里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显然,这里的“知”,特指智谋、智诈,是凶器,是反之有理的。在《胠箧》里还说:“故天下每每战乱,罪在于好知(智)…..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皆是已。” 在《太平广记。鬼谷子》里有这样一段话:“鬼谷先生,晋平王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栩。苏秦、张仪,从之学纵横之术。二子欲驰鹜诸侯之国,以智诈相倾夺,不可化以至道。夫至道玄微,非下才得造次而传。”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苏秦、张仪想用“智诈”去使诸侯相倾夺,鬼谷子很失望,认为他们只是“下才”不可传给至道。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智”有时可以同于“诈”,是下才,是学不会“道”的,这种“智”是当反的。 《黄帝内经》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论”提倡顺天合自然。虽然,《内经》成书于《老子》之后,但纪录了黄帝的基本思想。由天真论可知:在老子以前,提倡天真,反对智诈,已属传统文化思想。 “愚之”本意在返朴归真 是的,老子是说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之”在古汉语里是使动用法。“之”指代“民”,翻译过来就是“使民变愚”。这就引出了如下疑问: 1、为什么主张“爱民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老子要讲愚民呢? 2、为什么老子自己也要说“我愚人之心也哉”(20章)? 3、难道“愚”在老子心里,还有什么特指的含义? 带着这些问题,反复研读老子,有了如下发现。 先看老子的治世观主要表现: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执大象天下往,繟然而善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为天下正,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兜……这些主张的要害是什么?是道法自然,见素抱朴。而道法自然与见素抱朴又互为关联。因此,老子说的“愚之”,是否就是使民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呢?现在再看看老子如何看待自己的。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