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维基百科
元气

元气:

道教教义基本概念。原本为先秦道家用语,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指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道家老子先从本原的角度提出“气”的概念,《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至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认为无形之气是有形生物的根本。故《知北游》篇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下一气耳”。又《鹏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又《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道教形成后,吸取了道家的思想与汉代流行的古典元气说,形成其特有的元气生成论。道教经典一般认为,元气为“无上大道”所化生,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天,名为一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 也。”认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人的认识功能也是“混沌之气”产生的然元气之上还有“道”作为本体,“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元气只能守道、行道,才能产生天地万物。故《太平经》中的思想即是“道生元气”说。南朝梁道教学者陶弘景编《真浩》,将《太平经》中的“元气”说稍加变换,提出“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是在元气与天地间加了一个中介“太极”。唐初道士成玄英的《老子义琉》中说:“天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为杂类。”意思是说道绝形 名,肇生元气,元气分化成不同的性质和形态,有清阳之气、浊阴之气、平和之气和刚戾之气,分别化生为天、地、人和物类。成玄英的这种思想深化了道教教义的宇宙生成理论。另外,道教炼养家也有从炼气养生的角度来讲“元气”的,也有将之作为“黑”的。《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抱朴子内篇·至理》:“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生气以生者也。” 又“夫炁出于形,用之其效至此,何疑不可绝谷治病,延年养性乎”?认为养生至要,就在于“宝精行气”。基于此,道教形成了行气、服气、炼气等诸家气法。但由于“元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名称。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元气,又称祖气、真气。其禀受于先天,藏之于肾及命门中。次宗气,指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与呼吸的自然之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司呼吸,发声音,又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其次营气,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由脾胃生化,转输于肺,进入脉道中,以营养全身。再次称卫气,因其具有保卫体表,抗拒外邪的功能,故名。如《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去邪。”所行之气,指的即是上述诸气。《云笈七签》卷五十八中叙述了诸多服元气之法,如《尹真人服元气术》中说:“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又《服元气法》:“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脐下三寸是也。”丹经中又有先天气,后天气之说。《崔公入药镜》:“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先天气即指元始祖气,后天气指呼吸之气及水合精微之气。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