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
太一: (1)右目神名。《太上黄庭中景经》:“右目为月太一然。”李千乘注:“右目象月,神名太一,字晨婴,… 名明珠。”(2)古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庄子•天地》:“主之以太一。”唐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苦大道广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太一也。”《淮南子•论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谓之太一。”《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太一章第七》:“太一者,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3)星名。亦作“太乙”。在紫微宫阊阖门中。《星经》:“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4)谓天帝。《淮南子》:“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注:“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即天皇大帝。” (5)谓天神。又称太乙、泰一等。《天文大象赋》:“太一一星,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篇》:“太一星名,天之尊冲,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汉武帝时,在长安东南郊建太一坛,以五帝为辅,礼祀太一天帝。道教吸收其信仰后,尊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的第一神阶中,列有玉天太一君、太一玉君,居玉清仙境,号令群真,《道藏》中收有《太乙元真保合长生经》。(6)“道”的别称。《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注:“太一,道也。” (7)借指原始朴素状态和太古时代。一作“大一”。《荀子•礼论》:“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注:“虽无文饰,但复情以归质素,是亦礼也。”又,“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谓之大隆。”注:“大,读为太。太谓太古时也。”(8)山名。一作“太乙”、“太壹”。即终南山,《文选》汉张平子(衡)《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一,隆崛崔山卒,隐邻郁律,连冈乎嶓冢”《水经注》:“《地理志》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亦曰太白山。’《五经要义》:‘太一,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此云终南、太一,不得为一山明矣。盖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耳。”(9)宫观名。太一宫。一作“太乙宮”。在今陕西陕西长安县境内。(10)汉长安宫阙名(见《太平御览》储备四七《汉宫阙名》)。(11)宗派名。见“太一教”条。(12)太一在头,即紫户。《文昌大洞仙经》:“人身中皆有金楼玉室,紫广琼宫。紫户者,泥丸之别名。太一君居之掌管列仙得道之籍。”《云笈七签》卷二十三:“太一常以甲午、丙午、戊午日月出时,下游释宫,合形真人及兆身。绛宫真人者,处心中之丹田,中元真人居其心中也。先存思真人忽然与太一介形,又存我入绛宫中,忽然复与太一合形,于是绛宫之中,惟觉有太一之身,身形象服如兆体也。”(13)内丹名词。指先天元气。《悟真篇》:“太一在炉宜慎守,三田聚宝 应三台。”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