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老子参校合注(续)(一)
《帛书甲》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帛书乙》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傅奕古本》《范应元古本》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校注] 帛书“呵”,今字为“兮”。“堇”,洪颐煊说通作“廑”,即古“勤”字,劳倦或弱小之意;于省吾说“金文‘勤’、‘觐’并作‘堇’”,应读为“觐”,看见之意;马叙伦拟为“瘽”的借字,生病之意。“緜”是“绵”的古写。甲本比乙本少一“其”字,傅本与传世各本省去“呵”和“其”。在连绵词后面加感叹字“兮”,是楚辞特色,后世版本省去此字,使本段成为整齐的四字句,上古楚风渐失。 河上公从养生出发,释“绵绵”为锻炼呼吸“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之不勤”是指可以不疲惫、不生病。王弼从哲理出发,说天地之根“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用之不勤”就是“无物不成,用而不劳”。苏辙释绵绵为“微而不绝”;若存为“存而不可见”。高亨说“用之不勤”即用之不尽。梁启超说,“若存”,盖由名相既立,恐人因而误会,故加此种种不定的形容词,叫你莫认真。 傅佩荣认为本章描述的谷神,就是恒道,它不是一般所谓的“存在”,而是“若存”;在作用上也异于天地万物,是无穷无尽的。古人所信仰的“天”扮演着5种角色:主宰者、造生者、载行者、启示者、审判者。老子以“道”代“天”,指出自然界并非只是生灭变化而归虚无,因为有“道”长存。如此,老子特别显示“道”的造生与载行作用;“道”与自然界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点深具启发性。老子怕我们陷入虚无主义,所以提出“道”来。 苏宰西引张戩坤《认识老子的认识》:万事万物无非是物质、能量、信息不同状态的显化和隐含,从信息到能量、物质的过程为演化,从物质到能量、信息的过程为回归。“道”脱胎并负载着原始母体的基态信息,显化而为物质态,使人感觉到“道”的存在。反过来回归到信息态,又使人感到“道”的潜隐。 道经第七章(帛书51字,傅本49字) 《帛书甲》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帛书乙》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亓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傅奕古本》《范应元古本》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校注] 帛书乙本“亓”为“其”的古体,下文同。傅本、范本及河上公、王弼本文字与帛书基本相同,仅第2句省“之”,第3句省“也”字。遂州碑首句作“天地长久”,末句“长生”作“长久”,皆为误笔。 开头“天长地久”一句,应是上古成语,以下借此发挥。第23章所讲的“天地尚不能久”是指表现出的飘风骤雨现象,与本段天地长久并不矛盾。傅佩荣说,天地有如一个容器,万物一直持久地在其中生灭变化,即所谓天长地久。“不自生”,是指天地并不为自己的生存打算,而让万物自行生灭;结果却不受这种变化所困,反而长生。 刘笑敢认为“天长地久”是对宇宙自然界的描述和判断,即立论的公理前提,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实然”(is),以下3句是从自身思想体系对其原因所作的诠释,后文引出行事作人原则的推论,体现老子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主张,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应然”(ought to be)。在西方哲学里,实然与应然是不能混淆的,但在中国哲学里两者却是天然统一的。 《帛书甲》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輿?故能成其私。 《帛书乙》是以聖人退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存。不以亓无私輿?故能成亓私。 《傅奕古本》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