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老子参校合注(四)
《帛书甲》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見其首。 《帛书乙》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沕望。隋而不見亓後,迎而不見亓首。 《傅奕古本》《范应元古本》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芴芒。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校] 帛书“胃”、“隋”、“亓”,为“谓”、“随”、“其”的借字或古写。“沕望”,傅本作“芴芒”,河上公本作“忽恍”、“忽怳”,都是“惚恍”的古写。帛书与傅本(包括后来众本)的最大歧异,是末二句次序不同,“随而”句在前,“迎而”句在后;众本则前为“迎之”句,后为“随之”句。因甲乙本句序都如此,当是初文原型。“而”、“之”两字修辞功效相同,可以互用。 [注] 本段进一步描述道体,所谓“惚恍”,河上公解为“若存若亡,不可得见”;李约解为“谓有不可,谓无不可”;吴澄解为“似有似无”。帛书末尾两句,说跟着不见尾,迎着不见头,成玄英释为“明道非今无终也”;“明道非古无始也”;其深义以傅佩荣的解释为最好:既不知它由何而来,也不知它往何而去。 苏宰西说,老子的描述体现模糊思维。精确性的命题“非此即彼”,模糊思维则成为“亦此亦彼”。混沌研究表明,宇宙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统一,有序与无序伴生。传统科学的确定性思维模式,易于将复杂事物简单化,而模糊思维的非确定性,却能兼顾复杂事物中正常和超常变化的诸多因素。 《帛书甲》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帛书乙》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 《傅奕古本》執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校] 帛书“胃”是“谓”的借字。 甲乙两本首句的“执今之道”,与傅本(包括后来众本)及诸书引文“执古之道”有根本性的差异,如果是误写,不应前后两本同有此误,所以古本初文必然如此。疑后人认为老子主张复古,把“今”字改为“古”,亦未可知,此处以保留帛书原貌为宜。其他文字差别不大重要,仅帛书“以知古始”,河本同,而傅本、王本作“能知古始”;义同。 陈柱谓此本段与上文义不相蒙,应单独成一章。 [注] 王弼注“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有其事。”高明说托古御今是儒家的思想,法家则反对托古,引《史记•太史公自序》言道家“圣人不朽,时变是守”为说,以帛书“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为是。刘笑敢质疑说,老子常以古为据,并无厚今薄古思想,如第68章“古之极”等语;如果这里真是“执今之道”,那么下文“以知古始”就唐突而不可解,从老子一贯思想来看,仍以傅本与众本“执古之道”为是。刘咸炘说,“道无时间之别也。而偏主古者,重本也”。按,这里的“今”,似乎不指“古今”这样的大概念,而是指“眼面前的东西”。因为前面已经详细描述了道体,接着就说,让我们把握眼前这个“道”,来驾御现在的“有”。所谓“有”,刘师培认为是“域”的借字;而吴澄注“有谓万物”;陈鼓应解为“具体的事物”。如果按照傅本“执古之道”,也不需要将“古”作为“古今”这样的大概念,可释为把握早就存在的“道”,来驾御现在的“有”,这与帛书核心义理并没有多大出入。因为按本章所述的道体,那就是恒久存在的,无所谓古之道或今之道。高、刘两家都把“道”理解为规律或原则而不是本体,因而有遵古或遵今之辩。 下文“古始”,是指道的根源,那是在“御今之有”以后,由今溯古、反本还原而获得的,老子称之为“道纪”。奚侗引《乐记》郑注“纪,总要之名也”;朱谦之说“道纪”就是“道基”;而陈鼓应说是“道的规律”,似乎不确。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