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辨析——道教及道教史核心问题的探讨
理论上说,于唯精唯一中有所触发,可以与鬼神、精气相通,形成万物有灵说,形成天人感应说。内则聚精养气,是为炼养(即仙术。后世炉火服食本是仙术的异端,在晋唐时却成为主流,世事变化常如此颠倒);外则交通神、气,形成巫术。深刻的可以形成至高宇宙神的神学;可以脱离上帝之樊笼,形成心性学;可以脱离心性形成元气学说。更深刻的则能体会到诸法灭尽,形成佛学;进而体认在归根复命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之中化生万物,形成道学。从道学来看,此心性、元气、上帝都是道之用, 巫史道大约是师君一体的,后世道家追溯其源时,便以五帝之黄帝作为代表。但黄帝之学,多半是后人伪托,大旨不出老子所言“道德”并“杂”百家之言,因此才会黄老并称,作为这一体系的名称。 (2)、道家——春秋战国秦汉 1)、起——道的确立。 在先民数千万年从事人天物事活动的经验沉淀后,春秋末期,圣者老子妙手托出大道,阐发玄德,而以高度浓缩的语言写入《道德经》中。但《史记》中记载的老子事迹已属传闻,而现今流传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加入了大量非原作思想的文字,这让我们不易认清大道玄德的本来面目。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此说代表了对大道玄德的最大误解,清虚卑弱,上则不能与天地神明相通,下又不能协同事物相生相成之变。以此为道,多是固步自封,常常积贫积弱。即使有所受益,也只是在缓冲矛盾,积蓄力量,暂时清安。焉能君人南面而长治久安?汉初采用此等黄老之法,虽成就一时之辉煌,但又使道家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 澄心读《道德经》,笔者发现加入了大量柔雌卑弱的黄老道思想,另外还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36章)的阴谋术,法家愚民思想(2章、65章)、以奇用兵的兵家思想(57章)和小国寡民的复古(80章)等思想,以及黄老《易》语“道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它们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极大的扰乱了我们认识大道玄德的视线。《道德经》以道为本,我们都不会有异议,它在处理物事时以“德”为依,我想反对的意见也不会多。“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德同样以冲虚生生为用。有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能“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退一步说,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万事万物中,必定不会独独高举柔雌之术,而是自觉的利用同施(“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刚柔并举(“骨弱筋柔而握固”)、得失互用(“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处理物事,所以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才是道德的实义。 大道在世间之用,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解开纷繁复杂之结,消除坚强顽劣之碍,与天下同其荣,与大众共其辱。如果没有充实、富足、超越、生生的内在道德,怎么能做得到?又岂是效雌取柔的小鼻子小眼睛的“清静无为”所能为? 我们从《道德经》的内在逻辑中,可以轻松的排除柔雌思想的干扰,《庄子•天下》引老子亲传弟子关尹之说:“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也只是操持清虚以应万物。庄子是“不遣是非”,谓之“两行”。《文子》说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随时动静,因资而立功。”则与老子一脉相承,有无双行。这都是不用柔雌的明证,但柔雌术与经文组合得天衣无缝,我们苦无资料说明它是如何混入经文的。从郭店简书、《庄子》引文中发现它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加入了。 道,“象帝之先”,无视无听,“不可致诘”,也不是湛然光明的精气,喻之为混沌,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宗教经验。从现存文献来看,只有列子、庄子继承了道体。而黄老道家以道在万物中的表现“德”——元气——道化的精气为道,而开展其学说,于此开启了援道入术的先河。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