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学春秋
道教辨析——道教及道教史核心问题的探讨

《黄帝书•道原》说“恒先之初,迵(通)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形。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侥,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者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蚑)行侥(蛲)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返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计之所不能过。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恶,上用□□而不迷惑,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信能无欲,可为民命,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解,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奇,前知太古,后□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文子•道原》和上面所引类似,《淮南子•原道》也与此多相似。可知此派黄老道有两个来源,其一为老子的道观念,其二为精气学说。以此精气为内核的神仙家又被道家吸收改造,成为黄老养性之术。精气学说是道家与神仙家、神鬼家相通的桥梁。后来即以此包含道观念的精气之道(即元气)为道教主干,上可通于大道,下则以为养生、为政之本,横则为神鬼、心性之始。

秦汉统合道与精气观念而成熟的元气学说,不仅影响着道教自身,成为道教的共识,也影响到整个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汉初黄老道家形成因时处顺与守旧无为两大流派,前者保存在“杂家”之中,属于在野(很奇怪,秦帝国任吏酷法,而不重视吕不韦为秦帝国治国而作的《吕氏春秋》。汉帝国不重视集百家之长的道家,而运用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而汉武帝贪功好生,运用“儒术”、“方仙”以得逞其“多欲”之心,对道家之学的《淮南子》也不重视。可见因时处顺,与时迁移的道家并不会被只重视一己私欲的个人或官方运用);后者在政治上得以运用,成了显学。汉武帝罢黜百家后,“清净无为”之学失去政治活力而只关心养性,东汉时与神仙家靠得更近,就有了河上公注解的《道德经》。而黄老之学走入民间,融合巫觋、方仙,在危机四伏的汉末有了建立实现自己理想的政教合一的组织。对承继黄老道家的太平道、五斗米道我们不敢作太大的恭维,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局限,但它把道家身国同治之梦真正搬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壮举,其意义是极其深刻的。东汉道教理论建树上,有了试图将当时三大学术——御政(政治)、黄老(养性)、炉火(仙术)用易理统摄的《参同契》。魏伯阳等人的《参同契》在文化意义上非常重大,它同样是试图用一根本原则去统摄诸术的道家思维模式,它也为后世丹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太平道,旧社会学者倾向于将它定位为暴乱,新中国的学者习惯把它当成是农民起义,他们又多见符水治病等“宗教特质”,而忽视它与黄老道家的内在联系。太平道的失控引发全国大规模的暴乱,最终被镇压,其精神实质、政治理想我们已难以考察。五斗米道在张鲁的改革下,形成“民夷便乐之”的地方割据势力。可惜留下的史料有限,我们对这两个早期道教教团的内部情况了解太少。从其领导者以“师君”自称,大约可知他们是以黄老为核心的,而不是以巫觋、方仙为核心的。三国后,仍然有打着老子(或李弘)和道教旗号出来造事的,不过离黄老道已走得非常远了,他们还被神仙道教(见《抱朴子》)批驳。

(3)、道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南北朝而至隋唐,大量引用政府机构(儒教)和佛教的礼仪与教义,使其宗教仪式进一步完备。但魏晋神仙方术,及受玄学、佛教教义影响的思辨、哲理也在教内蓬勃发展,使道教没有完全神教化,道仍保持着至尊的地位。这时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道教的主要特点:神仙长生、神灵崇拜、斋醮科仪、占卜数术、玄学思辨。看起来枝繁叶茂,很博杂,似乎整个道教的主线不明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在博杂中有一条主线——道(气)。剔除那些似是而非、假道非道的东西后,道教的面貌才清晰的展现出来,原来义理思辨、神仙方术、神灵信仰等等不过是“道”在社会需要下而作新的展开,亦为“静因之道”的具体表现。

9/11首页上一页 7 8 9 10 11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