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学春秋
有关《易大传》作者的三种意见

其二、明确指出《易》有四种构成要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即从“辞”、“变”、“象”和“占”四方面确立了《易》为圣人之道,这是对圣人的言行准则的认识;而且从此以后,整个《易》学史的流变,直至清代分为“两派六宗”,追根溯源,正是孔子所揭示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这“四焉”可不可以称之为《易》学的“四柱”呢!

有关《易大传》作者的三种意见10.jpg

“以制器者尚其象”也可以解释为“依象制器”,可不可以将此视为近代“仿生学”理论在两千多年前的开篇之言呢! [注:清代易学流派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和史事宗。六宗实际上可归属于两派,前三宗归属于象数派,后三宗归属于义理派]

其三、推动《易》学从神秘性文化向智慧性文化转化和发展,奠定了义理(德义)《易》学的基础。孔子推动《易》学从巫觋文化和术数文化的土壤中脱胎出来:一是将占筮文化外在性求知人的命运,祈求鬼神庇护,转向为内在性修持人的德行,即从迷信转向“德义”。二是⑴过滤和淡化占筮文化中虚幻和非理性的因素,向清明和智慧的理性提升,即由“卜筮之繁”转向“智谋之用”。⑵他的“顺于天地之心,此胃(谓)《易》道”,就能“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荀子表述为“善为易者不占”,进而成为儒学的主流传统。

其四、开辟出《易》学文化的新途径。孔子将此前的占筮,概括为巫之筮和史之筮,并揭示巫之筮的特点和局限是“幽赞”或“赞”,而史之筮则是“明数”或“数”。孔子从德义的角度对《易》进行了新的诠释,超越了史巫。

其五、最重要的是确立了“易道”,即“天人之道”。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最根本的特征和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如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资深哲学家杨超先生(1911——2007)所言,此后两千多年,《周易》始终稳居于中国学术的核心地位,并且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各个朝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并且深入民间,深入人心,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杨超对易经和道德经的哲学思考》)不言而喻,这是孔子对《易》学,也是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

将上述资料相互对照,可以认为,孔子义理《易》学的核心(“易道”)思想已经形成,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动笔写《易大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要指出,孔子这种学习、继承,并且超越史巫的思路与实践,即便在今天,也具有普遍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直至唐代,对孔子著《易大传》之说并无异议。后世的学者们也多持这种认识,如:

有关《易大传》作者的三种意见11.jpg

1、孙星衍(1753——1818)《周易集解》明确指出,十翼为孔子所著:“易者,出于河图。河图者,八卦也。重之为六十四者伏羲。……卦之始,有象无字。文王名之,又为之卦辞,曰周易。……孔子作十翼。各经亦曰传。”

2、尚秉和(1870——1950)《周易尚氏学》对画卦者、卦爻辞作者和《易传》的作者,基本采用旧说。在“总论”第三论讲:“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申明其义。……后人谓黄帝始造字,伏羲只画卦无文字者,谬也。”第四论关于《周易》作者。尚先生讲:“……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第六论关于《十翼》作者。他讲:“……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记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

3、杜明通(1900——1995)在《周易实用讲义》中有“作易三圣”和“演易三圣”的提法。“作易三圣”“第一个是伏羲画卦,第二个是文王演卦,第三个是孔子作传”;“演易三圣”是文王、周公和孔子。文王为六十四卦定名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易大传》。他讲,概而言之,“一部《易经》,便是(由)伏羲的卦、文王的卦辞、周公的爻辞、孔子的传(十翼)组成(的)。”

5/8首页上一页 3 4 5 6 7 8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