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庙曾是望帝祠旧址吗?
无论是参观都江堰二王庙,还是阅览介绍它的文章、影视,我们都被告知:二王庙早先称“崇德庙”,原是纪念古蜀帝杜宇(即望帝)的祠庙,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才改祀李冰于此,称为崇德庙。 笔者初听此说时,觉得蹊跷,望帝是怎么与二王庙结缘的?近来整理二王庙史料,发现二王庙古为望帝祠的说法出现得并不早,人们通常引用道光丙申(1836)孙錤《岷阳古帝墓祠后志》卷七之“蜀人祀李冰,考其遗迹,则灌口之李冰庙,即杜宇之故址。齐建武中,自灌徒郫” ,及光绪丁未(1907)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灌县乡土志》之“古有望帝祠,旧址在今崇德庙。齐建武中,益州刺史刘季连移建于郫,而以祠址地改崇德庙,祀李公,相传至今”为据,说明二王庙与望帝祠的关系。可是笔者查阅史志,从唐《元和郡县志》到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都没有找到类似的说法,不知孙錤是如何“考”出那一结论的?钟文虎等人是如何知道由刘季连移建的? 《元和郡县志•成都府•导江县》载:“望帝祠:在灌口镇城内。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 而“灌口镇在县西二十六里”,按导江县治所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显然灌口镇的望帝祠与玉垒山李冰庙(即崇德庙)并不在一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成都府二》载:“望帝祠:在府西南五里。《寰宇记》:‘齐永宁末,刺史刘仲连置。’又:有祠在导江县二十里灌口镇。”乐史《太平寰宇记》原作:“望帝祠,在府西南五里,齐永宁末刺史刘仲连置。”又:“望帝祠,在县西二十六里灌口镇。”按南齐无永宁年号,刘仲连亦不可考。南齐年号中有“永”字的,计有武帝永明(483-493)、明帝永泰(498-498),东昏侯永元(499-501)。此间任(益州)刺史的刘姓为刘季连(建武四年任),而非仲连(参见《梁书•刘季连传》)。则永宁大致是永泰之误(万廷兰本作永康。泰、宁、康字意相近,或是避讳之故而改),仲连为季连之误。由是我们得知刘季连所建置之望帝祠,在成都府,而不在郫县;大约在永泰年间,而不是建武年间;与灌口镇之望帝祠关系不明,与玉垒山崇德庙更扯不上什么关系。 会不会是孙錤有确凿的资料作凭据,而得出二王庙曾是望帝祠旧址?笔者带着疑问继续查阅。 罗泌《路史•蜀山氏》注语说:“今杜宇庙在益治北五里,永平桥西。齐建武中,刘季连自灌口镇城内徙此。” 说成都望帝祠由刘季连从灌口镇移建,时间在建武年间。《郫县志》卷三十七钱炘和《为岷阳新庙望丛古帝请崇祀典疏》说:“(望帝)旧有庙在邑南,去郭一里,齐建武时刺史刘季连自灌口镇移建。”则说刘季连移建望帝祠之地在郫县。更甚者,《典疏》说:“蜀人崇祀李冰,考其遗迹,则灌口之李冰庙,即杜宇之故址。齐建武中,自灌徒郫。” 此《郫县志》为嘉庆十八年(1813)版,道光二十四年(1844)补刊本。据同书成都知府张日晸《岷阳新庙望丛帝碑》(《岷阳古帝墓祠后志》亦收入)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望丛帝祠祀典才得到批准。显然可见,道光年间才有人将李冰庙与望帝祠相提并论。郫县与都江堰相距甚近,郫县人大致不会出现将玉垒山李冰庙与灌口镇城内望帝祠相混之事(灌口伏龙观祠李冰的时间大约开始于五代,“灌口李冰庙”自然不指此处);成都府与灌口镇之望帝祠并非一地,学人自也明知。笔者估计大约是当时人们为了抬高望帝,增崇其德,才有意混淆,作此移花接木之举,谓刘季连所置之望帝祠,其遗迹乃在李冰庙。孙錤之说大约本于《典疏》等,而不会有其他的资料。钟文虎等人之说,同样也只是对《典疏》等的增益而已。遗憾的是,当今学者失察,而导致媒体纷纷传讹。 由此可知,《岷阳古帝墓祠后志》与《灌县乡土志》所说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从望帝传说、1974年都江堰鱼嘴附近外江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与相关史料分析,也得不出二王庙曾是望帝祠旧址的说法。我们只会得出这样的推论:二王庙原本就是纪念李冰的祠庙。李冰祠最初大约建在李冰石像出土的沙洲地方,后来因水患才移建于山上。 《丛书集成续编》第225册,539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匿名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